我与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台山之行
题记:至“五一”节从五台山回来好久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忙忙碌碌的工作,总让自己没有时间坐下来整理思绪,直到今才能够有时间把五台山之行的心得写写。

缘起五台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早在很久前,读到仓央嘉措这首诗歌,意境优美、文字冼练的诗歌把美丽、神秘、若隐若现的藏传佛教的一些思想、意趣给我们做了通俗动人的演绎和展现。这就是仓央嘉措这位让人“叹人于此,总茫茫”的藏教诗人的浪漫情歌。而这位神秘的第六世达赖喇嘛,相传后世就在五台山隐居。也许,五台山下,那青衣黄卷孤灯下的老僧人一生都在抱守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那些褪色的青袍下隐藏的故事,和那众多五台游记攻略中所描写的东台看日、北台映雪、中台观石、南台赏花、西台望月,已是许久前我就已萌起的对五台山的一种诗意浪漫。

对五台山充满朝拜和遐想,缘于我的邻居家居五台山,常听她聊起五台山的灵验和清凉之处,也早已在一些相关宣传介绍中对五台山略知一二。对五台山这座四大佛教之首的神山,心生向往,却一直未能登门造访,去年邻居几次回家终因种种事由未能如愿随行她去五台山祭拜。

佛家常说“机缘”二字,放在这一世、这一年、这一月、这一日,佛祖知道,也许这就是我与五台山早已命定了的一种“机缘”吧。

前往五台山

4月28日早上,正是浴佛节,这一天清早我终于如愿以偿和邻居坐上了前往五台山的大巴,开始踏上了五台之旅。这次带着诚心去五台山,可以说是蒙佛菩萨加持,很开心!

车窗外的阳光很灿烂,大巴在高速路上飞驰而行,我的心情已随着窗外的阳光而飞舞,进入山西境内,窗外映入了山峦,瞬时一种久违的亲切之感荡漾于心,仿若看到了家乡的山峦,春日的山峦映着点点青翠的绿意,虽然还不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灿烂之春,但迷漫在烟雾中的群山,隐隐约约在眼前跳动,这就是我平身第一次看到眼中的山西之景。我原以为山西是苍凉的,没有想到竞有着我家乡般美丽的群山环抱,由衷地让我对山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

车一直在去往山西五台山的路上飞驰着,我渴望着见到期盼已久的五台山早日映入我的眼中,遐想着五台山是一个古木参天、苍翠、空旷、幽雅、静寂、红墙绿瓦、禅院深深、僧侣逻绎不绝的寺院。

遐思中,下午两点左右,车到了五台山南门进山口。啊!一片空旷的新建的进山门停车场气势很宏伟,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这座名山佛教胜地的重视。虽然地上的草坪还没有春天的气息,但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天空很湛蓝,顿觉神清气爽。

买了进山门票,坐上大巴直奔山门而去,下车后跟随邻居进了普寿寺,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不大的寺院,很安静。有意思的是,天空中忽然传来鸟鸣声,澄澈的蓝天中一只黄雀唱得动听而富有节奏,伴着风铃声在风中奏出优美的旋律,此时此地,仿若神明的使者,我心情又是一阵愉悦。直到她的歌声和身影再也无处找寻,我拍拍身上的尘土,身轻气爽。跨进寺院的那刻,虽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但它的安静足以让人感到这是一方纯净的清凉佛门净地,世间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从未有过的安宁,片刻在心里升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深入佛门静地。

在普寿寺安置好住宿后,在邻居的带领下,到了大雄宝殿,脱鞋走进殿堂,地面冰凉,曲膝俯手跪听老和尚的法会,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和尚端坐在大殿里,清瘦的面容焕发着熠熠神彩,哄亮的声音传授着佛门禅悟:佛家的人生三境界,前世、今生

我静静的聆听着,仿佛白色的佛塔,星罗密布的玛尼堆,随风飞舞的经幡,梵音、白云,静修止、动修观,止与观之间,佛意绵绵,又似乎已是千年万年

这是我平身第一次在寺院亲临聆听佛家高僧的禅悟,受益匪浅。

拜财神庙

听完老和尚的法会之后,我在邻居的带领下,来到了财神庙。这是一个很小的庙宇,映入眼前的是一些佛像的卖品,我仔细的观看着那一蹲蹲碧绿的佛像,真想一挣千金买一蹲回家供奉着。所有佛像中,最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弥勒佛,像袋鼠一样的大肚子,笑容可亲。在那撑管这些佛像售出的正是邻居的同学,有幸得到了邻居同学赠送的一个挂脖子上的佛,我很开心。随后在邻居的同学带领下我们去拜财神,我谦诚地点然了香火,焚上了一柱香,许上了心愿,并在铜墙壁上贴上了钱币。拜完财神庙后,邻居带着我去往五爷庙。

拜五爷庙

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与其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生动的佛教哲理有关,我早想亲吻目睹五台山五爷庙的香火,于是终于有幸和邻居来到了这里。

五爷庙俗称叫万佛阁,位于塔院寺山门东侧,院落不是很大,但是远近闻名,听说许愿特灵,所以一年四季,日日香客不断。拜佛许愿讲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时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五爷庙香火最旺的时候,从凌晨0点开始,拜佛许愿的人就挤得水泄不通,听说等候排队的人有几公里长,火热程度难以想象。

只可惜,4月28日这天下午天色也近黄昏,没有看到叩拜五爷热烈状观的万众香客场面。五爷殿与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相依为邻,寺内苍松掩映,香烟缭绕,缭绕的香烟仿佛把这里的天空笼罩了层层薄雾。庙前开阔的大停车场上,停放着数不清的大小车辆。无数旅游团队的导游呼唤声、讲解声、声声入耳。

步入寺内一睹与戏台相对的五爷殿座北朝南,古代称“五龙王殿”不知何年,人们把五龙王称为“五爷”把“五龙王殿”称为“五爷庙”殿内五爷的两尊座像,一尊木雕、一尊铜铸,皆情态严肃安然,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殿前过厅摆放着封建时代帝王赐予的半副銮驾。

五爷庙原为塔院寺属庙。规模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布局完整。山门向南,二门向西,万佛阁位居寺内北隅,阁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故名。龙王殿三楹,内塑龙王坐像。据民间传说,龙王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故称五爷。按一般惯例,龙王不居佛寺,当地龙传说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据说,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一座唯一象样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由此看来,五爷就是与众不同,但究竟有哪些神灵显赫的事例?

五爷庙里五爷的与众不同,这就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农历5月13号,是五爷的生日),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而许愿烧香敬佛之人在愿望达成之后,也常来五爷庙还愿,点上一折戏讨五爷欢心。就整个五台山而言,这里也是最世俗化的地方,世间的任何脸谱也皆能在此观看完,不愧是演戏说唱的好地点!

五爷庙是五台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是香火最旺,许愿最灵的寺庙。相信您要是去了五台山,一定会被五台山独有的佛国风情所吸引,五爷庙的故事一定会时刻萦绕在您耳旁。

五台山——显通寺

第二天,睡到中午时间,在普寿寺第一次吃了庙里的斋饭,吃斋饭很有讲究,大家排队入坐,相互间不允许说话,以动作示意添饭菜,将碗往前推表示要添加饭菜,吃完之后用水涮过的碗要喝掉,不允许碗里有剩余的饭菜。虽然斋饭很简约,但却很好吃的。深深体会到佛门净地的清净和简朴。

在普寿寺吃完饭后,走出庙门坐上出租车前往显通寺。被蓝天和群山环抱的五台山,在阳光下镶嵌了一道道金边。远处荒寂的山坡在蓝天白云下逶迤绵延,像一条条在原野上昂首奔驰的巨蟒,又像一束束飘逸的彩带。天空中不时掠过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的迎风展翅,不一会儿便欢快地在天空中飞逝而去。

下了出租车,步入显通寺,首先出现的是一座下层为石碹洞、上两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石洞的门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个大字。顾名思义,是说浑厚悠长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震彻得醒悟过来。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钟身高8尺,钟口边缘呈莲花瓣形状,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庙最大的钟。而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

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所以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据清凉山志载:“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家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寺内院落重叠,树木交荫,苍松翠柏,肃穆安宁。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面对诸佛,我一一叩拜。

五台圣山之塔院寺

四月的五台山,虽然还是一片冬天的萧瑟,但绵延的山脉和远处忽隐忽显的寺庙,在山间显得那般的逶迤。

出租车停在塔院寺旁,一座白色的大白塔矗立在眼前,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的巍峨雄伟。塔门前有一池清澈的潭水,更加衬托出塔院寺的美丽与清凉。

我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就的小路,穿过一个侧门,从一个偏门进入了塔院寺的大雄宝殿。塔院寺在显通寺的南边,仅一街之隔,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也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因其内有一全国最大的白塔(高56。3米)而被称作塔院寺。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神宗赐额“大塔院寺”后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寺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为著名,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清凉山志载,大白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是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建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塔院寺旁边的转经桶,塔下转经的人们虔诚的在转经桶前一圈圈地转着,许着自己心中的愿望,我也随着人群在找了一个间隙插入了人群中,手触着冰凉的黄色转经桶,那一刻许下了心中的愿望。想起了仓央嘉措的寺: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阅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暮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转经筒上的碑记已经被转经的人们抚摩的模糊不清了,但逻绎不绝的人群为了心中的愿望而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着经轮,我也依约转了三圈,希望心中的愿望能实现。

转完经筒,我虔诚地跟随邻居步入大雄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在大雄宝殿内每蹲佛像前均双手合十叩拜并捐赠了微薄的钱币。

走出大雄宝殿,来到大白塔北侧藏经楼,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是一座二层的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捱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长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逛完塔院寺,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太阳渐渐西下,金色的余辉罩着整个塔院寺。

五台山——殊像寺

离开塔院寺,随邻居来到殊像寺,时也近六时,也是我在五台山两日的最后一个寺庙叩拜。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地处台怀镇南,坐南向北,占地6420平方米,背依中台顶,面对梵仙山,左有般若名泉和瑞相公园,右为深幽迷人的凤林谷,寺内寺外,绿树成荫,花繁叶茂。其中文殊大殿上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狻獏真容像和五百罗汉悬塑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名扬海内外的“文殊祖庭”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

跟随着邻居,我簇拥在人群里走近殊像寺。只见人声鼎沸,各地云集而来的善男信女们、僧侣们在殊像寺各大殿点的周围地上摆满了“卍”字佛灯,文殊殿内里的高僧们领着世人高声诵经,佛乐悠扬,梵唱悦耳,整个殊像寺一派佛国天堂的欢乐场景。我跟着同行邻居去旁边的佛缘堂敬香,我双手合十走进了文殊殿,浑身放松,脑子里把一切思维凝固,默默地聆听僧众们的梵唱。在梵音中,我忽然感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收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好象逐渐变得空明起来,最后连梵音等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我低着头,眼前的一切都仿佛虚化了,身体好象随梵乐飘浮起来,心里感到无比的懈意和舒坦,渐渐地我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静静的享受着这美妙的感觉,诵经毕,邻居拉拉我的衣角,将我拉回了现实。时也华灯初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将五台山的各寺庙点缀得更加雄伟壮丽,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殊像寺。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景点没来及去叩拜,大朝拜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台,以及被荣为小布达拉宫的菩萨顶均未来及叩拜,希望以后有时间了再去一一逐拜。

这次五台山之行,真是与佛有缘,天意也!

在五台山旅游,随时可见迎风飘扬的经幡。每个庙宇的屋顶,每个山头山口、河边、树顶、桥上,甚至热闹的街上十字路口,都插有这些代表信仰与崇拜的经幡。据说经幡中的五色,其蓝象征天,其白象征云,其红象征火,其黄象征地,其绿象征水和木。教徒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因此,每每见到经幡,我都会不由自主竖耳聆听。我不知道苍天在上是否也在倾听,这千万遍经风经雨的祈祷声。

被蓝天和绿色环抱的五台山,宗教和信仰简直可以说是五台山的氧气和水,不可或缺。未到五台山之前,我只在书中略知宗教之一二;去了一趟五台山,我才真正醒悟到:什么才是虔诚的信仰。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