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走笔
我总是羡慕古人,羡慕那种“竹杖芒鞋”的雅兴和勇敢“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而现代人却是装在四个轱辘的箱子(或是另一类的金属壳子)里去游山玩水的。车轱辘像现代人一样浮躁,它飞快地滚动着,急急忙忙地扑向目的地,固然节约了时间,却舍弃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只能是“走马观花”甚至于“跑马瞥花”了。

我很早就喜欢青田的溪滩,因为它坦荡,随意。几段干涸的河床,浇点水泥就权充马路了。但你得当心,如果是雨天,你轻轻松松地过去,可片刻功夫,恶作剧的山洪也许就阻挡了你的归程。我也喜欢瓯江的明净雍容,年青时我曾经赤足伫立在江边,任那纤尘不染的细沙从脚趾缝里一咕噜一咕噜往上冒;我更欢喜坐在舴艋船或竹排上,感受那种顺流而下惊心动魄的“浪遏飞舟”

而新世纪的头一个金秋,我们应青田县文联的邀请,由四个轱辘载着,自青田县城出发,顺瓯江上溯30余里,来到著名的石门渡。据说石门景点的石门洞,是明朝开国国师刘基(刘伯温)少年读书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和文化养育了他,赐予了他经国济世之才。虽然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但他深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功成名就后便退隐了;这除了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无奈。

对岸就是石门洞。隔岸遥望,那石门似旗,似鼓,衬以明山秀水,竟有了桃花源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当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如果不是这位山水诗人不知疲惫的寻幽探胜,石门景区也许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呢!但刘基同谢灵运孰高孰下,我们很难回答,这里的山水也寂然无言。

群山起伏,瓯江如练。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绿,空气又是那样的清新;可美中不足的是,驮着我们过江的,却是一条粗糙的轮船。没了摇橹划桨的咿哑,没了静如处子的水面,也没了“看山却似走来迎”的亲切,轰隆的机声和漂浮的油迹,似乎抹杀了一种和谐,拉开了人与山水的距离。一种淡淡的惆怅,涌上了我的心头。

登上岸,进石门,却见崖石嶙峋,形状怪异,似龙非龙,似虎非虎。出了洞,顺山势,傍鹤溪,沿干净的小道蜿蜒拾级。极目望去,但见林木深深,芳草如茵,心想这里的确是个好去处,刘基在此读书是适得其所的。我也真想在这里小住几天,可惜时间匆促,只能留待以后了。寂静中间忽闻一两声鸟鸣,夹杂着鸟儿的振翅声,整个山林顿时鲜活了许多。风过去,一阵阵的花香和树香,沁人肺腑。峰回路转,溪流忽然不见,却闻水声跌宕,或远或近,或疾或缓,如风吹檐马叮咚,如女儿巧理丝桐,让人怦然心动;峭壁上多见摩崖题刻,字迹或清晰或模糊,书体或苍劲或飘逸,各有异趣,让我们久久地揣摩。

石门洞附近有几座小石桥,建构样式大同小异,其中有一座“催诗桥”可能是经费缺,时间急,造得粗俗,桥名是郭沫若题的,也少有诗意,郭沫若晚年写了一些平庸的作品,在这里同样留下遗憾,我只好忽略它了。过石桥,感觉也不甚好,窃以为,小溪渡水,石碇绝妙,那一步一个、光光溜溜、如门牙般齐齐整整的短石条,戏嬉着激流,让我们蹦跳着过,那动作像弹琴,似跳房(女孩子玩的游戏),几分艺术,几分剌激,即使是掉下水去也没有危险;何苦要拔除病牙般把它们全部拔去,镶上这恶俗的石桥?更有那几个小亭子,欠精致,少韵律,简直是有碍瞻观;是否请专家重新设计呢?

到鹤溪尽头,就见石门飞瀑,瀑如飞将军,骁勇自天降,更兼飞珠溅玉,轰然如雷滚过,算得壮观算得美丽了,瀑下的银积潭碧波荡漾,涵泓数亩,也算得阔宽广大了,而潭深“数百丈”则不知出自何处。再说,在山水介绍中,最好留一些想象空间,说白了说死了,反而少了空灵。

银积潭侧,全是裸崖耸立,其中一巨岩横空而出,下有一床大的空隙,传说是刘基藏书处,也有说是刘基读书处。旁有一钥匙模样,却是形象逼真。沿潭转小半圈,悬崖如屋檐突架,遮住半角天空,里面宽敞明亮,恰是天然居所了。我顺着崖壁猿攀而上,在那张平坦的、仅容一人的石床上躺下,果然清凉舒坦,心想日后脱离尘嚣,带些书在这儿闲读倒是最好不过的了。

刘基祠前有一段石级,名曰“青云梯”是借用了谢灵运诗句意境的。谢灵运在登山的时候,穿着一双特制的鞋子,上坡时去掉前齿,下坡时去掉后齿(后人唤作“谢公屐”),因此步步踏实稳妥。我想,刘基也是深深领会它的道理的。青云梯虽不很高,但十分陡险,当年刘基可以说是青云直上的了,但他最后还是返回山林,和范蠡泛舟五湖一样,为自己潇脱地活一回。登上青云梯,就到了刘基祠。此祠建于1525年,不知几度废圯,如今见到的是1933年的重建,虽稍嫌破旧,却有了沧桑感和沉重感。

石门洞最有档次的要数碑廊了。从刘基祠的墙角转过去,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碑廊,29方碑碣整齐地排列着,碑上镌刻着诗、赋、铭、诵,笔法有潇洒俊逸,有豪放浑厚,记载着石门乃至青田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抒发着古往今来墨客骚人的胸臆。笔者曾到过一些名山大川,碑碣和摩崖题刻也屡见不鲜,但青田石门却荟集了这么多,而且保管得比较完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回头经过石门洞时,忽闻空穴来风,雷霆大作,惊愕之间,见一列火车正喘着粗气从我们头顶上隆隆碾过。空山,铁桥,疾车,那音响震耳欲聋。我想,石门洞原本是安详静谧的,可它得经受现代文明的野蛮冲击。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该不该付出此类代价,应当清醒认识了。 我总是羡慕古人,羡慕那种“竹杖芒鞋”的雅兴和勇敢“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而现代人却是装在四个轱辘的箱子(或是另一类的金属壳子)里去游山玩水的。车轱辘像现代人一样浮躁,它飞快地滚动着,急急忙忙地扑向目的地,固然节约了时间,却舍弃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只能是“走马观花”甚至于“跑马瞥花”了。

我很早就喜欢青田的溪滩,因为它坦荡,随意。几段干涸的河床,浇点水泥就权充马路了。但你得当心,如果是雨天,你轻轻松松地过去,可片刻功夫,恶作剧的山洪也许就阻挡了你的归程。我也喜欢瓯江的明净雍容,年青时我曾经赤足伫立在江边,任那纤尘不染的细沙从脚趾缝里一咕噜一咕噜往上冒;我更欢喜坐在舴艋船或竹排上,感受那种顺流而下惊心动魄的“浪遏飞舟”

而新世纪的头一个金秋,我们应青田县文联的邀请,由四个轱辘载着,自青田县城出发,顺瓯江上溯30余里,来到著名的石门渡。据说石门景点的石门洞,是明朝开国国师刘基(刘伯温)少年读书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和文化养育了他,赐予了他经国济世之才。虽然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但他深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功成名就后便退隐了;这除了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无奈。

对岸就是石门洞。隔岸遥望,那石门似旗,似鼓,衬以明山秀水,竟有了桃花源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当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如果不是这位山水诗人不知疲惫的寻幽探胜,石门景区也许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呢!但刘基同谢灵运孰高孰下,我们很难回答,这里的山水也寂然无言。

群山起伏,瓯江如练。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绿,空气又是那样的清新;可美中不足的是,驮着我们过江的,却是一条粗糙的轮船。没了摇橹划桨的咿哑,没了静如处子的水面,也没了“看山却似走来迎”的亲切,轰隆的机声和漂浮的油迹,似乎抹杀了一种和谐,拉开了人与山水的距离。一种淡淡的惆怅,涌上了我的心头。

登上岸,进石门,却见崖石嶙峋,形状怪异,似龙非龙,似虎非虎。出了洞,顺山势,傍鹤溪,沿干净的小道蜿蜒拾级。极目望去,但见林木深深,芳草如茵,心想这里的确是个好去处,刘基在此读书是适得其所的。我也真想在这里小住几天,可惜时间匆促,只能留待以后了。寂静中间忽闻一两声鸟鸣,夹杂着鸟儿的振翅声,整个山林顿时鲜活了许多。风过去,一阵阵的花香和树香,沁人肺腑。峰回路转,溪流忽然不见,却闻水声跌宕,或远或近,或疾或缓,如风吹檐马叮咚,如女儿巧理丝桐,让人怦然心动;峭壁上多见摩崖题刻,字迹或清晰或模糊,书体或苍劲或飘逸,各有异趣,让我们久久地揣摩。

石门洞附近有几座小石桥,建构样式大同小异,其中有一座“催诗桥”可能是经费缺,时间急,造得粗俗,桥名是郭沫若题的,也少有诗意,郭沫若晚年写了一些平庸的作品,在这里同样留下遗憾,我只好忽略它了。过石桥,感觉也不甚好,窃以为,小溪渡水,石碇绝妙,那一步一个、光光溜溜、如门牙般齐齐整整的短石条,戏嬉着激流,让我们蹦跳着过,那动作像弹琴,似跳房(女孩子玩的游戏),几分艺术,几分剌激,即使是掉下水去也没有危险;何苦要拔除病牙般把它们全部拔去,镶上这恶俗的石桥?更有那几个小亭子,欠精致,少韵律,简直是有碍瞻观;是否请专家重新设计呢?

到鹤溪尽头,就见石门飞瀑,瀑如飞将军,骁勇自天降,更兼飞珠溅玉,轰然如雷滚过,算得壮观算得美丽了,瀑下的银积潭碧波荡漾,涵泓数亩,也算得阔宽广大了,而潭深“数百丈”则不知出自何处。再说,在山水介绍中,最好留一些想象空间,说白了说死了,反而少了空灵。

银积潭侧,全是裸崖耸立,其中一巨岩横空而出,下有一床大的空隙,传说是刘基藏书处,也有说是刘基读书处。旁有一钥匙模样,却是形象逼真。沿潭转小半圈,悬崖如屋檐突架,遮住半角天空,里面宽敞明亮,恰是天然居所了。我顺着崖壁猿攀而上,在那张平坦的、仅容一人的石床上躺下,果然清凉舒坦,心想日后脱离尘嚣,带些书在这儿闲读倒是最好不过的了。

刘基祠前有一段石级,名曰“青云梯”是借用了谢灵运诗句意境的。谢灵运在登山的时候,穿着一双特制的鞋子,上坡时去掉前齿,下坡时去掉后齿(后人唤作“谢公屐”),因此步步踏实稳妥。我想,刘基也是深深领会它的道理的。青云梯虽不很高,但十分陡险,当年刘基可以说是青云直上的了,但他最后还是返回山林,和范蠡泛舟五湖一样,为自己潇脱地活一回。登上青云梯,就到了刘基祠。此祠建于1525年,不知几度废圯,如今见到的是1933年的重建,虽稍嫌破旧,却有了沧桑感和沉重感。

石门洞最有档次的要数碑廊了。从刘基祠的墙角转过去,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碑廊,29方碑碣整齐地排列着,碑上镌刻着诗、赋、铭、诵,笔法有潇洒俊逸,有豪放浑厚,记载着石门乃至青田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抒发着古往今来墨客骚人的胸臆。笔者曾到过一些名山大川,碑碣和摩崖题刻也屡见不鲜,但青田石门却荟集了这么多,而且保管得比较完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回头经过石门洞时,忽闻空穴来风,雷霆大作,惊愕之间,见一列火车正喘着粗气从我们头顶上隆隆碾过。空山,铁桥,疾车,那音响震耳欲聋。我想,石门洞原本是安详静谧的,可它得经受现代文明的野蛮冲击。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该不该付出此类代价,应当清醒认识了。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